近期,快舟系列火箭密集發射,連續成功,不僅助力天目一號星座階段組網完畢(點擊回顧),也將天行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點擊回顧),實現了“一次進場、18天4捷”的戰績。
在快舟一號甲火箭近期3次發射任務中,由航天系統公司和二院空間工程總體部分別負責衛星研制與總裝,航天三江火箭公司負責發射服務,首次實現了星箭同步設計、同步總裝、同步測試、同步發運、同步進場,為打造航天產業生態發展提供了新范本,展現了中國航天科工在商業航天領域體系化響應的不俗能力。
下面,讓我們走進這個“1+1+1大于3”的故事。
快舟火箭:邁入 “快頻”發射新階段
快舟一號甲火箭以“一次進場、18天4捷”,交出“組批進場零故障、過程結果雙圓滿”的成績單,也標志著快舟火箭正式邁入批量生產、批量總裝、組批發射的產業化“快頻”發射階段。
其實現的關鍵在于產品批次質量的一致性。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航天三江火箭公司快舟團隊在質量體系打造和質量文化貫徹兩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團隊建立并不斷完善航天產品質量管控體系。全面建立“百分百成功”目標清單,并將清單分解到設計至發射履約的全過程,形成各專業、各環節、各崗位的技術要求和標準,嚴控全過程質量。同時,按照“業務誰主管、質量誰負責”的原則實施全過程考核,通過任務到人、責任到人將質量責任與每個人牢牢綁定。
履約能力的提升,離不開任務組織各要素的持續改進升級。以此次連續發射任務為契機,快舟團隊開展了流程和人員的“雙優化”。整體流程上,本次4枚火箭采取的是批量總裝測試、組批發運的方式,比分別總裝與進場發射的累計履約時長縮短近2/3?!?/span>4發任務‘動態穿插并行’,以最精簡的資源實現多發任務齊頭并進?!笨熘垡惶柤仔吞栱椖哭k負責人介紹說。
在人員配置上,此次任務最顯著的特點是“一批人員保障4發全程”。據快舟一號甲型號副總指揮介紹稱,“進場隊員的經驗和應變能力能夠在已優化的流程中‘扛起’4發任務?!边M場后不輕易替換“老將”,進場前確保新人學習機會,連續發射任務為快舟履約隊伍持續成長壯大打下了堅實基礎。
發射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快舟火箭發射服務供給能力的日趨成熟。2016年,快舟火箭簽下中國首個商業發射服務合同,團隊初始采用的是簽約一單生產一單的“零售”方式。隨著訂單量逐步增大,2022年初,公司開啟了“火箭通用化部分提前批產、提前總裝”的模式,首批投產10枚,此次連續發射的4枚火箭均在其中。訂單一來,只需進行定制化部分設計和生產即可,大大縮減了履約時長,提升了發射服務效率。
天目一號星座階段組網完畢
據天目一號星座發言人介紹,天目一號星座是國內首個兼容北斗、GPS、格洛納斯、伽利略四大導航系統的商業北斗/GNSS遙感探測星座,能實現“GNSS-R、大氣掩星、電離掩星”一體化探測,完成全天候全天時一體化探測,實時獲取海面風場、海冰、土壤濕度以及大氣溫度、濕度、壓力、電離層電子密度廓線等環境要素。
此前,天目一號星座數據產品為云南省昆明市安寧市火災撲救工作提供緊急支持,在杭州亞運會舉辦期間,為比賽場館和相關活動提供了氣象保障服務。目前,天目一號星座數據已經實時推送至中國氣象局,完成中國氣象局業務氣象數據產品業務準入,并應用于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中。
據了解,航天系統公司將持續關注新能源、海洋、船舶等領域的應用需求,為用戶提供高質量氣象數據服務。
小衛星智能生產線:
勇當智能制造產業鏈鏈長
天目星座中的12顆衛星,由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空間總體部總裝集成測試。
走進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隨處可見的機械手、AGV小車等智能化生產設備已經代替了傳統工藝,配以“智慧大腦”——衛星數字化制造管控系統的運轉,天目星座12顆衛星正是在此完成下線,實現單組批衛星生產周期縮短13.5%以上。
這條于2018年啟動建設,2021年5月建成投產的全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截至目前已完成二十余顆衛星的生產下線,并得“2021年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湖北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武漢市標桿智能工廠等多項榮譽。
與此同時,在“制造產業智能化、智能制造產業化”戰略目標的驅動下,空間總體部憑借自身優勢,面向社會企業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翱傮w部要勇當智能制造產業鏈鏈長,為航天器數智化轉型升級作出更大貢獻?!笨臻g工程總體部負責人表示。
憑借自身優勢,近日,空間工程總體部成功中標一智能總裝生產線項目,該項目將為用戶建設一條數智化總裝生產線,項目金額數千萬元。這標志著空間工程總體部在智能生產線規劃與實施、智能裝備研發、生產信息化系統設計與集成等方面實現重點項目突破,具備復雜智能制造系統交鑰匙服務能力。
(來源/中國航天科工 中國航天報 航天系統公司 二院 航天三江 文/胡藍月 陳靜 唐詩 倪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