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航天科工2025年工作會召開以來,集團公司全體干部職工以昂揚的精神面貌,鉚足干勁開新局,錨定實現“六個堅決完成”年度工作目標,煥新發展模式、革新管理質效、刷新技術研發、創新領域拓展,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鍛鑄新質戰斗力不斷邁進!
新拓市場
居安思危、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2月底的天氣乍暖還寒,空曠的高速公路上,一輛商務車急速飛馳。車上,張博士電話不斷,初春的美景從窗外掠過。到達目的地,他迅速拿上公文包,快步走進辦公樓,開始拜訪兩天內的第四個客戶。
這樣的工作場景,在航天三院306所第五技術部張博士開始主管橫向市場拓展工作以來,已經屢見不鮮。
讓“酒香”飄出“深巷”
近年來,氣凝膠成為材料界的“頂流”,在“祝融號”火星車、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等重大航天任務中獲得應用,并成功為多領域裝備保駕護航。
在氣凝膠廣泛應用的背后,張博士和他的團隊功不可沒。他們敏銳觀察市場、積極培育項目、跟蹤對接需求、按期保質履約,讓“酒香”飄出“深巷”,讓熱防護材料走上更廣闊的舞臺。
2024年,306所船用氣凝膠新簽訂貨合同額同比增長125%,年度累計交付氣凝膠產品創下歷年之最,成為第五技術部橫向市場產值規模的“中流砥柱”。
“船用氣凝膠市場需求量很大,對于做大市場‘蛋糕’具有重要意義。”張博士介紹,該項目龐大的需求量可以牽引改進生產組織模式,驅動設備自動化水平提升,從而不斷提高產品的性價比,增強核心競爭力。
絕不安于現狀吃老本
早在幾年前,張博士便敏銳地觀察到船用氣凝膠市場的巨大潛力。“當時,氣凝膠橫向市場呈現出‘小、散、雜’的特點,沒有可以做大做強的根基。”心懷“大市場”的張博士居安思危、超前謀劃,提出“氣凝膠不能安于現狀吃老本”的思路。
為了實現讓氣凝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目標,張博士帶著團隊走訪目標客戶,設計應用場景,研討技術細節,最終鎖定船用氣凝膠材料領域。正當大家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場時,“攔路虎”出現了。
由于船用場景的特殊性,客戶要求氣凝膠材料必須通過材料鑒定,才能上船應用。“材料鑒定項目較多、難度較大,且鑒定流程很復雜,當時還沒有哪家單位的氣凝膠能通過鑒定。”張博士說。
為了拿到船用氣凝膠領域的“通行證”,張博士帶領團隊設計材料配方、優化材料組分、不斷試驗驗證,持續提高性能。一年下來,無數次的方案迭代和數不清的參數優化,密密麻麻的試驗記錄里,試驗序號已經突破了四位數。
功夫不負有心人,團隊的辛苦,終于在材料通過檢測的那一刻化作了滿天繁星,照亮了船用氣凝膠市場光明的前路。
“他是個‘軸人’,只要鎖定目標,就一定會想盡辦法完成。”和張博士共事多年的紀博士說。現如今,團隊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這多虧了張博士那股韌勁。
新銳管理
靶向發力,為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近日,航天科工四院8511所對科研生產處進行了部門職能職責調整,負責產品全壽命周期的成本、計劃以及質量管理。
對于“新科研處”而言,既要著力推進產品化工作,也要合理實現降本增效......面對新舊問題,如何破局?這些對項目管理團隊的整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對各項目節點緊、任務重、事務繁雜的現狀,科研處的項目管理員們為保證任務順利完成,紛紛忙到“腳下生風”。盡管沒有“三頭六臂”,但他們多線并行與時間賽跑,牢牢守住任務節點。
明確目標,錨定前行“航向標”
資金是企業的運營之基,只有錨定成本管理的“航向標”,才能確保項目運行能夠乘風破浪、順行萬里。為持續推進成本工程落地,科研處聯合所內“運營管理體系優化專項工作組”及供應鏈、信息化等部門,全力推動“項目研制初步策劃”和“項目結構分解清單與成本預算”工作實施。
他們將外購、外協、事務等五項費用全面納入成本預算,使成本預算更全面、更準確。在開展成本管控流程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類問題,為了使流程運行更順暢,科研處積極組織相關部門開展專題培訓與交流,不斷迭代完善,兼顧合規管控與效率提升。
優化流程,提升工作“新效能”
“我們團隊里的成員越來越有活力了!”組織機構調整帶來了部門職責的新變化,新形勢、項目研制新要求也帶來了運行管理的新挑戰。
科研處全員參與科研生產工作流程梳理,大家群策群力,與“運營管理體系優化專項工作組”一同探討流程中的痛點和困境,盡可能壓縮非必要的環節,排查斷點并搭建新“橋梁”。
部門先后完成了科研生產相關的考核、計劃、問責、成本等一批所內亟需的規章制度的修訂,在提升項目運行管理效率的同時能對關鍵節點進行有效把控,為科研生產管理賦予“新效能”。
培訓賦能,增強團隊“戰斗力”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為提升部門員工在項目運行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研處組織開展了多輪次、多層次的業務培訓二十余次,涵蓋成本管理、項目管理、質量管理的專業知識與項目運行實操案例。
同時,為了提升管理人員對各專業方向產品的認識,還特邀研發部門技術專家進行專題講解。
“我們還能在哪些方面提升?用戶還有哪些需求我們沒有滿足?這些都是我們要在工作中考慮的事情。”在熱烈的討論與交流中,大家對各類產品的管理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促進了團隊協作能力、員工專業水平與職業素養不斷提升,確保項目綜合管理戰斗力“滿血在線”。
新型材料
跨越研制“無人區”
“都有什么安排?”“材料現在在什么環境下儲存?現在是什么狀態?有沒有記錄溫濕度的變化?一定要盯緊,這關系到后續試驗進度。”
清晨,隨著一縷陽光灑入,航天科工六院46所605室“彎弓射大雕”集智攻關團隊的晨會開始了。近年來,他們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跨越了新型材料研制的“無人區”。
不畏困難驅陰霾
在一個個平凡的夜晚,46所辦公室的燈光為團隊照亮了前進的方向,見證了團隊成員毫無倦意的攻堅精神。他們連續攻關,只為對工藝制備過程中的細微變化做到心中有數。從材料穩定性到環境溫濕度,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變化帶來的影響。
在試驗前一天,由于突降暴雨,各工房環境濕度陡增,導致原來的參數適用性降低,存在影響產品最終性能的風險。項目負責人對相關的工藝過程控制又進行了細化,確保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
集智勇破科研關
新型材料低成本化的研制過程已經邁入“無人區”,沒有相關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通過技術創新和不斷摸索前進才能找到合適的途徑和方法。面臨巨大挑戰,團隊成員感覺猶如泰山壓頂一般。
但面對未知的前景,所有人都義無反顧,在實驗室中一絲不茍地攻關,在辦公室里反復推算,在各個工房間往來奔波。在進行技術突破攻關時,他們緊跟科技發展前沿,總結各種創新性技術途徑,并進行試驗嘗試。在嘗試中總結經驗,終于在短時間內迅速攻破該新型低成本材料的研制難題。
通過核算,團隊成員驚喜地發現:材料成本大幅降低,產品性能遠遠高于原來的技術指標要求,并成功取得工程化應用,為后續該材料的低成本化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志堅可破千重浪
“堅韌不拔、執著攻關”是該團隊最寶貴的品質。面對科研過程中出現的重重困難與挑戰,團隊成員從不輕言放棄,而是以義無反顧的堅持,不斷攻克技術難關,推動項目前進與發展。
在困難面前,他們秉持著“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精神,該團隊從未打過“退堂鼓”,他們始終以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和不畏難、不怕險的創新勇氣沖在一線,終于實現了從“0”到“1”的蝶變。
新興領域
打破傳統模式,實現技術領先
立足智能技術與基礎環境交叉領域,航天智能院科技創新中心抽調了一批型號技術骨干和智能算法人員成立聯合攻關團隊,開拓性創造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工具,成功構建基礎環境原型系統,在與國內相似領域的其他團隊的競爭中拔得頭籌。
無人領域的先行者
項目攻關伊始,團隊所有成員都清楚,這是一條充滿挑戰的攻關征途。國內現有的智能體測試場景簡單,工具環境流程相對固化,模型粒度與現有需要不相匹配。面向基礎環境領域,更沒有成熟的方法與技術路徑可循,一切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團隊成員上下齊心、迎難而上,沒有工具就研制新工具,沒有理論就驗證新理論,毅然開啟創新探索之旅。
團隊核心李哥,頂著重重項目壓力從各方面為團隊協調工作資源,帶領團隊分析研究整理材料,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不斷優化技術方案,為整個項目傾盡全力。
技術骨干小王,思路清晰,技術過硬,面對紛繁復雜的領域技術難題,能夠直擊重點,解決了各工具模塊聯調等一系列技術難點,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高效完成任務。
小丁是團隊新人,但面對沉重的任務毫不露怯,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從系統整體和子系統細節入手,全面梳理邏輯,為總體工作的開展打下穩固的基礎。
團隊中這樣的同志很多,正是他們無畏挑戰,迎難而上,才取得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的突破,完成基礎環境的論證雛形。
復雜系統的開拓者
經過多輪投標工作后,團隊在激烈的角逐中以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拿下原型系統重點項目。面對客戶單位上百條技術要求,團隊成員迅速組織梳理技術途徑和實施方案,開始搭建第一套基礎環境原型系統。
正式搭建原型系統的過程中充滿了艱辛。從服務器集群的管理和資源的分配,到服務組件的合理部署,再到解決運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每個環節都需要團隊成員反復論證,多次調試。
為了確保原型系統能夠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正常運行,需要充分考慮項目未來實際應用中的各種可能性,團隊成員模擬了不同的使用場景,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極端條件,對系統進行全方位的測試。
在這個過程中,團隊成員們密切關注著每一個數據指標的變化,對出現的異常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和分析,不斷優化系統的各項參數,確保基礎功能能夠完美實現,為后續整個項目的全面推進筑牢根基。
他們就像一群精心雕琢藝術品的工匠,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力求讓原型系統達到最穩定的狀態。最終,原型系統得到了客戶高度認可。
現階段,項目組已順利通過原型系統項目驗收,有力支撐了客戶單位和集團公司內外單位的成果收集和比測工作,奠定了航天智能院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也為集團公司后續智能技術研發提供堅實基礎。(文/張明碩、張博、蘭銘軒、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