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高效地培養青年人才,小組經過充分討論,分析出6條實實在在的措施。”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首次中層領導人員輪訓結業式上,小組學員代表帶著工作中的思考感悟,分享小組討論的思想結晶。
從2022年9月開始,25所面向中層干部首次開展全員輪訓,近150名干部分四期參加培訓。培訓采用專業理論+案例互動+戰略思維“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合規經營、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精心設置課程,結合20項日常管理業務中的熱點難點展開研討,而研討中形成的解決方案將在后續工作中落地實踐。
近兩年,25所以問題為導向,以提升全員素質為目標,以建設學習型研究所為愿景,持續完善所級、部門級、班組級三級培訓體系建設,針對不同重點人群和全員素養提升打造所級精品培訓項目,開展部門特色培訓課程,初步構建起具有精導特色的培訓項目矩陣。
全面性覆蓋激活“戰斗力”
“這次中層干部輪訓是25所近年來持續以系統化、品牌化、數字化提升培訓效能,促進業務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從近兩年開始,嘗試探索以系統化思維全面優化教育培訓工作,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實現所、室、班組三級培訓各有側重,形成干部隊伍業務提升的合力。”25所黨委書記黃宜虎介紹。
在25所教育培訓體系中,“一三四”的體系模型正在逐步完善。
“成為25所戰略目標實現與員工個人發展的助推器”,人力資源處處長周愛軍說,“圍繞這一目標,我們緊跟管理、專業技術、技能三支隊伍的不同發展階段配置相對應的四類課程,打造N個優質培訓品牌,從培訓覆蓋人群和培訓涵蓋內容兩方面突出‘全’字”。
2023年,在25所的培訓課堂上,集團級專家、項目總師、大學教授等大咖輪流開講,分享前沿技術,也講述科研攻堅的經歷,為全所員工打造了一場場知識盛宴。各部門負責人也走上講臺講授本部門的專業、產品,將看家本領逐一亮相。
在推進課程體系建立的過程中,25所一方面建立以總師專家、研究室主任為主的內訓師隊伍,建立相應保障機制,提升內訓師質量,擴大專業覆蓋范圍;另一方面以培訓深化與科研單位、高校的交流合作,實現項目合作與人才培養的共贏協作。
精品化打造助力能力升級
作為今年入職的新員工,小劉第一時間參加了所里的新員工培訓,還在所屬研究室舉辦的“新人講堂”上作為“講師”,向室里的“老航天”們分享了自己求學期間的研究課題。
“新員工培訓給我吃了一顆定心丸!既當學生又當老師的員工培訓,不僅助力我在新崗位上的各項工作順暢開展,還給我帶來自信,化職場新鮮感為十足的干勁。”小劉說。
近年來,25所的人員引進規模前所未有。面對這樣的新形勢,25所以“全面覆蓋、重點突出”為原則,以品牌化方式重點打造了中層領導人員培訓班、所級新員工培訓班、飛躍計劃綜合素質提升班、精導講堂等所級精品培訓項目。每一個精品項目均采取“培訓前調研-培訓方案設計-多次修改完善-培訓精密實施-培訓滿意度調研-反饋調整方案”的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并從品牌化的角度為各項目設計專屬視覺包裝、特色周邊用品和多元宣傳方式。與此同時,各個研究室也開展了新人夜校、總師講堂等豐富多彩的室級培訓活動。
升級后的精品培訓給職工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4個精品培訓項目的培訓滿意度均達到9.5分以上(滿分10分)。
數字化賦能提升培訓效能
打開電腦,進入25所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員工就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近期發布的培訓項目,一鍵完成培訓審核、培訓報名、培訓學時查看、年度計劃完成率統計等工作。
為提升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程度,優化業務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推動研究所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現代化轉型,25所組織開發并上線了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重點強化了人資系統中培訓管理模塊的建設和完善。這一全新模式有力推動了培訓管理的數字化轉型。
為了讓員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學,隨地學”,25所積極籌措線上優質資源,組建了精導學堂“小遙充電站”網絡培訓專區。“小遙充電站”設置黨政思想、航天精神、職業素養三大類別,共21門課程,249個在線視頻供大家挑選學習。各研究室也采取網絡直播、在線會議等方式不定期地進行專業培訓。
未來,25所還將持續建設新精導培訓體系,打造學習型研究所,推動教育培訓工作不斷提質增效,為鍛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人才隊伍提供有力支撐。(文/王婷 金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