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空間工程總體部成功中標一型飛行器智能總裝生產線項目,該項目將為用戶建設一條數智化總裝生產線,標志著總體部在智能生產線規劃與實施、智能裝備研發和生產信息化系統設計與集成等方面實現重點項目的突破,具備復雜智能制造系統交鑰匙服務能力。
“建”產線到“用”產線
——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好用!
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應該走一條什么樣的技術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推進智能制造,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空間工程總體部黨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2018年啟動武漢衛星產業園建設,打造全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以衛星批量化、智能化研制生產模式,實現衛星從零部件入廠到整星下線的完整總裝、集成與測試數智化流程。小衛星智能生產線于2021年5月建成投產,截至目前已完成十余顆衛星的生產下線,獲得“2021年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湖北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武漢市標桿智能工廠等榮譽。
走進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隨處可見的機械手、AGV小車等智能化生產設備已經代替了傳統工藝,配以“智慧大腦”——衛星數字化制造管控系統的運轉,一顆顆衛星完成下線。在總體部所承擔的天目星座12顆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任務中,實現單組批衛星生產周期縮短13.5%以上,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優勢得到充分體現。
“用”產線再到“造”產線
——讓智能制造技術在更大領域推廣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總體部要勇當智能制造產業鏈鏈長,為航天器數智化轉型升級作出更大貢獻”,董事長鄒廣寶表示。
在“制造產業智能化、智能制造產業化”戰略目標的驅動下,總體部憑借自身在建產線、用產線的優勢,面向社會企業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從面向小衛星到面向各航天飛行器,從自己用產線到幫別人建產線,看似簡單,實則復雜。
在充分了解用戶智能制造轉型升級需求基礎上,總體部構建了以“數字智能、人員精簡、物流自動、柔性拓展、總裝脈動”為特點的生產線建設方案,覆蓋倉儲物流、艙段對接、組件裝配、質測、精測、入箱、入筒等全流程生產環節,兼容兩型典型產品生產并具備拓展能力,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實現危險工序少人化、無人化,實現測試自動化率100%,單工房人數減少到2人,有效提升飛行器生產產能和質量管控能力,促進飛行器數智化轉型升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搶占智能制造高點,爭當行業領先者
——團隊在智能制造領域“狂飆”
在原有小衛星智能生產線建設團隊的基礎上,總體部十分注重利用在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鞏固提升總體部在智能制造的領先地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重要論述、在河北正定期間推出“人才九條”的實踐與啟示,已成為了總體部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空間工程總體部多渠道補充壯大智能制造團隊。劉總,是總體部引進的一名高層次人才,具有多年從事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的智能裝配與柔性制造系統研究經歷,曾主導多個國家級項目,在智能制造領域具有豐厚經驗。他的引進,正是總體部“精準引才”政策的結果。黨委領導牽頭,制定“一人一策”引才策略,并到劉總所在地區開展會談。最終,對人才的渴望和尊重,打動了劉總,成功吸引其加入。
實踐證明,劉總的加入為總體部智能制造戰略發展目標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劉總的帶領下,團隊精心打磨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僅總裝生產線項目技術方案就存在手工、半自動化、全自動化等多個版本,他帶領團隊在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逐步迭代優化,獲得了用戶的認可。隨著項目的推進,智能制造隊伍也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快速成長。
目前,總體部已配備了60余人的智能制造專業團隊,覆蓋智能制造總體設計、復雜機電系統設計及調試、信息化系統設計與集成等專業領域,其中不乏智能制造領域專家、能手。
峰總,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是智能制造領域的“老人”,博士畢業后,便參與到復雜產品智能制造系統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中,先后承擔了國防科工局的多項重點課題項目,主導了小衛星智能生產線在內的多條生產線的建設工作,在智能制造領域頗有建樹。
曹總,長期從事制造企業信息化/智能化/智能制造規劃咨詢、技術研究、系統開發及項目管理工作,先后獲得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寧夏“新世紀313人才工程”等榮譽稱號。
面對智能制造領域前沿,他們始終奮楫篤行,臻于至善,為總體部智能制造之路提供源源不斷的信心和動力。(文/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