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天目一號”05組衛星成功發射。至此,由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空間工程總體部批生產的12顆衛星全部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帶著夢想與期待,在遼闊星海實現它們的使命。此次成功發射也標志著火箭、衛星批量化制造與發射服務時代的來臨。
此次發射任務中,“天目一號”星座04、05、06組12顆整星的AIT(總裝、集成、測試)任務均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空間工程總體部承擔,這也是空間工程總體部迄今承接規模最大的商業航天批產項目。天目一號AIT團隊不畏艱難,晝夜馳騁,一路荊棘,終得佳音。
新征程,以協同披荊斬棘
從“單星制造”到“批量生產”,是一次質的飛躍。2021年5月,由空間工程總體部打造的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完成首星下線,為衛星由單星制造向批量生產跨越式發展開辟了智能化新路徑。
批產能力好不好,實戰是最好的檢驗。2023年年初,空間工程總體部爭取到“天目一號”星座04、05、06組12顆整星AIT任務,這是小衛星智能生產線建成后接到的最大批產任務,該任務的完成,將有效驗證衛星智能生產線的批產能力。
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12星并行工作的技術狀態對AIT現場的資源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在新研單機上花費的調試時間也在挑戰著原本就緊張的工期……
沈主任常說“我們AIT團隊是一個大家庭,大家有什么事情多溝通,有什么困難都可以跟我講!”生產線上需要協調的難題,大家都愿意跟他講,他敢說敢做,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在他的帶動下,大家很快突破了批生產的“磨合期”,迅速成長起來。
AIT團隊在實踐中總結出“提高兩個意識,強化兩點規范”以及“一想、一說、一協作”的工作思路,即不斷提高“質量”意識和“主人翁”意識,不斷加強工藝技術指導和現場操作的規范性;既要集思廣益、總結經驗教訓,又要敢于說出自己遇到的困難,最后一起克服、一起解決。
AIT團隊就像一個大家庭,總裝、測試、試驗三個班組之間常常互相幫助、互相補位,一起進步。AIT團隊齊心合力,針對關鍵工藝環節、力熱試驗等制定詳實的生產方案,憑借扎實的理論、精湛的技術攻克多項技術難題,確保了衛星的順利生產。
造星者,用專業托起衛星
近年來,空間工程總體部不斷加強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推動智能制造團隊向更專業化發展。目前,空間工程總體部智能制造專業團隊規模達60余人,業務能力覆蓋衛星整星及關鍵部組件總裝集成測試和軍工產品智能制造系統研制。在智能制造的戰線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拿手絕活”。
劉副總是總體部引進的一名高層次人才,具有多年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裝備研制經歷,曾主導多個國家級項目,在軍工產品智能制造生產線建設領域具有豐厚經驗。在劉副總的帶領下,各項目團隊精心打磨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為用戶量身打造的多樣化方案多次獲得用戶的肯定。
劉博士年紀不大,但已經是智能制造的“老人”,博士畢業后,便參與到復雜產品智能制造系統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建工作中,先后承擔了多項國防科工局的重點課題項目,在智能制造領域頗有建樹。完成武漢衛星生產線建設之后,他轉身又投入到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設計和衛星AIT工作中。
在天目一號衛星生產線現場,每個人都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有全面掌握衛星智能生產線自動化設備方面的技術“行家里手”,也有衛星裝配、熱控多層制作方面的“工作標兵”;有“機器人調試達人”,也有熱控多層包覆和吊裝的“扛把子”、衛星集成總裝的“主操手”……術業雖有專攻,聚力成就不凡,他們深耕在自己的領域,為衛星生產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支持著衛星順利下線。
武漢的星光下,是一群造星的夢想家、實干家,他們用專業精神和專業能力托舉起衛星。
航天人,用初心踐行使命
提及航天人,人們常常與“奉獻”關聯在一起。但在這個詞匯背后,卻是無數次舍身忘我的拼搏、無數次不辭辛苦的反復求證、無數次走在寒夜里的堅毅。如何錨定目標,達成任務,靠的是不變的初心和如火的熱情。
AIT團隊的返聘專家老李,在退休后仍然奮斗在他熱愛的航天一線。他是人們口中的“倔老頭”,面對生產線總裝過程中出現的不合理和待改進的地方,總有種“不服輸”的勁兒頭?!爸灰獑栴}不解決,他就不下生產線!”雖然是退休返聘的老專家,但是他依然像這個團隊的年輕小伙子們一樣,滿滿的精氣神!
年輕的小伙子更是一門心思、不辭辛苦地撲在工作上。小張是本項目的骨干人員,項目開始之后,AIT現場就成了他的工作工位,與現場操作人員一起“泡”在現場,只要有問題出現就能見到他及時協調解決問題的身影。為了確保產品質量,他針對工藝要點和質量要求與總裝班組深入交流,時時提醒大家規范操作。小易是生產現場調度,多組衛星同時生產的資源調度壓力極大,生產過程中的突發情況進一步加劇了協調難度。他主動作為,根據實際進展情況動態調整計劃,通過細化工序并行開展、動態調度接替排班、優化流程提高效率,確保生產計劃按時完成。負責活動機構裝調工藝設計的小羅,負責測試的小曾、小趙,負責試驗的小蔡、小陳,以及負責總裝集成的小徐、俊龍、小劉等更是積極攻關、忘我奉獻的代表。他們總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忘了時間、忘了辛苦。常常一抬眼,天都黑了,就簡單對付幾口盒飯,再轉身進入車間繼續戰斗。
女員工也不甘示弱。測試技術負責人莉姐是此次項目中的“排頭兵”。她和其他先遣隊員一起,在4月抵達用戶生產基地開始駐場跟產,經常為了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工作到半夜。生產線上起得最早的是她,睡得最晚的人也是她。她身體中迸發出的能量深深地影響著周圍的人。
每一個航天人身上都有一顆小小的火種,大家彼此溫暖、彼此照耀,用行動推動一個個項目的完成,用貢獻寫就航天事業的燦爛詩篇。
向未來,用實力叩問蒼穹
在空間工程總體部小衛星智能生產線上,幾萬個衛星零部件都能夠根據指令自動入庫、配送,從而實現智能化管控。除了實現零部件的自動化運輸和存儲,衛星裝配過程也是高度自動化操作。自動抓取、視覺定位,力學感知,短短幾秒鐘,單機設備就被放置到了指定位置,準備進行下一步的安裝。
小衛星智能生產線以智能制造技術為導向,具有“高柔性、高效率、高質量”等特征。生產線既能滿足單顆、小批量衛星的研制生產,也可滿足批量化的小衛星生產,先后獲評“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湖北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等榮譽。
目前,生產線具備年產240顆(雙班制)1噸以下小衛星的批產配置能力,可實現60顆衛星零部件、60顆衛星整星存儲的倉儲能力,以及自動化率不低于95%的物流配送能力,生產過程中可實現質量數據100%采集,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當前,空間工程總體部已將智能制造產業納入重要發展戰略板塊之一,以“制造智能化、智造產業化”為目標,積極構建“核心在手、內外互補、協同發展”的智能制造發展生態,在實現低成本、快響應、靈活調度的衛星批產的同時提供具有航天特色的智能制造系統與裝備,為數字中國、制造強國提供有力保障。(文/王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