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天科工四院,預研創新團隊正在分秒必爭,與行業尖端技術激烈碰撞,與領域其他優勢單位競技角逐。
敢為人先
以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
“我們緊盯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前沿技術,致力于將這些創新力量融入我們的研究與開發之中。”四院黃總說,作為四院一型新產品的副總師,她更深刻地感受到,如今的預研創新工作不再是從零開始,而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各行業融合發展。
與已經定型的成熟產品不同,預研創新產品處于研制初期,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點多,方案往往需要經歷多輪迭代,團隊里的每個人都要多學多想,要耐得住寂寞、承受得起失敗。
“最重要的是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從自動化專業畢業的黃總在工作中邊干邊學,掌握了航天產品相關的軟件、硬件技術。當前人工智能算法正是熱門,她還利用下班時間自學網絡課程,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黃總所在的團隊瞄準下一代航天產品,力爭從并跑、局部領跑,實現向全面超越的轉變,在這期間,預研創新工作總是伴隨著創新的不確定性和激烈的市場競爭。
一方面,面對用戶需求的不斷演變,預研創新團隊不僅要展現出他們在新技術實現上的硬實力,而且要發揮他們在幫助用戶梳理需求、明確發展路徑上的軟實力。另一方面,重點產品的競爭不斷前置,各方往往在競標階段、試驗階段就分出高下,一次成敗將直接影響到后續項目的參與程度。
“我們要在競爭中總結、歸納,把技術水平提升到極致。”黃總說。
開放崇學
以機制創新激發新思維涌現
“我們這里年輕人多,點子多。”四院基層預研室黨支部書記孫書記說,每年他所在的科室都會吸納一批剛畢業的新人,他們帶來領域的前沿進展、新奇想法,為團隊注入活力。
預研創新團隊不僅致力于創造有突破性的新產品,更注重培養一支充滿活力、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團隊。
年輕人跟隨預研創新項目不斷歷練,當產品轉入定型研制階段,核心成員也跟隨項目一同流動到新崗位上,當產品進入批量生產階段,這些年輕人也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老手”。
“隊伍里有經驗豐富的‘兩總’坐鎮,產品研制過程中有單位的制度流程保障,年輕人可以大膽去拼、去闖。”孫書記說。
同時,為提升預研創新的效率與質量,預研室提出了“研管一體”的創新機制,讓研發隊伍和管理隊伍在一起辦公,推動技術和管理雙向融合。
管理隊伍融入研發進程,及時了解關鍵試驗、關鍵單機產品的堵點,隨時掌握研制進度、推動研制進程;研發團隊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管理意識,對產品研制周期、目標、節點把握更準確,讓小團隊提高效率、加速迭代、早出成果。
不僅如此,預研室還聯合高校、科研院所不斷突破技術邊界,在關鍵學科領域開展基礎研究,在工程實踐中驗證科學原理,最終實現研究理論成果向工程應用的轉化。
追求卓越
以科技創新點燃新質生產力主引擎
一直以來,四院堅持“小核心、大協作”的協同研發體系,“小核心”是指四院各產品研制團隊,“大協作”則是所有與產品相關的優勢單位,大家為著同一個跨越式產品攻克難關,共同構建協同高效的組織體系和生產鏈條,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在具體工作中,關鍵時刻我們要亮出‘金剛鉆’。”項目副總師張總認為,如今預研創新越來越多采用聯合創新模式,雖然互聯網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優勢明顯,但在航天領域具體項目執行中,四院更能起到“小核心”的技術主體地位,使智能技術工程落地,實現航天產品的智能賦能。
“就像在沙漠里打水,預研畫的圈準一點、小一點,后續研制就能快一點、省力一點。”四院張總生動地指出預研創新工作的核心價值。預研創新工作不僅僅是停留在構想中、紙面上,團隊要追蹤熱點技術變化把握用戶需求,不但要提出解決用戶痛點的實際方案,還要突破關鍵技術開展驗證試驗,提前釋放掉技術風險,為后續產品定型批產打好基礎。
四院邵總表示,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四院創新體系構建、學科專業規劃、人才梯隊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戰略布局的關鍵,是四院提升整體效能的主引擎,確保四院在創新鏈、產品鏈、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始終保持領先地位。(文/胡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