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今日談:
中國航天事業創建初期,基礎弱,底子薄,每邁一步都很艱難。陳懷瑾團隊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就是:靠自己。這既是決心意志,也是科學方法。今天我們條件有所改善,但要攻克“卡脖子”難題,仍要繼承這種意志和方法——不存僥幸,拋棄幻想,自立自強,把握主動。
陳懷瑾是雷達技術和戰術導彈控制專家,他主導研制的防空導彈武器“紅旗二號”,為我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上世紀50年代末期,為自主掌握防空導彈武器技術,我國開始對引進的蘇聯導彈進行仿制,任務代號“543”。正當仿制工作進行到緊要關頭時,蘇聯決定撤走所有專家,不再提供技術援助,“543”國產化進程變得撲朔迷離。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中央要求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仿出‘543’、吃透‘543’、改進‘543’”。
逼上梁山,自己干。陳懷瑾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深感責任重大。他抱定“就是拼了命,也要搞出成果來”的信念,沖鋒在前,加班加點、通宵達旦。
陳懷瑾在試驗現場
對于學無線電出身的陳懷瑾來說,導彈專業并不對口。但他謙遜好學,兜里常揣著一個用廢舊紙張訂成的小本子,無論面對大專家還是普通設計師,遇到問題他總要“刨根問底”請教清楚。
幾經艱苦的學習摸索,陳懷瑾終于找到了研制的發力方向——創新性地組織反設計工作,并大膽提出設計使用遙測彈。通過給試驗導彈裝上遙測儀器,獲取海量數據,掌握實際飛行中的運動規律,搞清設計原理、吃透設計思想、把握技術關鍵。
無數個日夜與數據、公式為伴,歷經反復推演論證,陳懷瑾帶領團隊終于掌握了準確數據,實現仿真技術大跨越,邁出了我國自主研制防空導彈的關鍵一步。1964年,“543”多發實彈打靶成功,完成生產定型。
“紅旗二號”發射瞬間
(海報/張藝馨 文/劉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