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團隊成員在討論問題 攝/張志國
為引導廣大二院青年積極投身創新浪潮,鍛造一批“敢打必勝”的青年“鑄劍”團隊,航天二院以問題為導向,開展了青年創新“揭榜掛帥”活動。這一次的榜題中,其中一個項目是雷達數據處理的瓶頸問題,作為雷達與電子信息研究所,23所決心拿下這一題。
“繩絲”初繞 “編”繁為簡 開啟突破之路
在雷達系統中,雷達數據處理就像在編織一根復雜的時頻之繩。面對時間緊迫、數據零碎、環境復雜的挑戰,如何將這些零散信息穩定準確地“編織”成完整的信息態勢,就是本項目需要攻關的內容。
“這個問題研究了很久,都沒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一定要在這次揭榜掛帥中集中攻關。”總體部會議室里,王主任詳細介紹著項目需求,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在桌上的雷達模型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拿著榜題回到實驗室,青年揭榜團隊負責人雨哥和隊員們埋首“搗鼓”了好幾天,依然有些霧里開花的感覺。在大家絞盡腦汁定位問題要點時,團隊指導導師陳總說:“年輕人,別急!技術難題就像編織繩子,得找對法門,咱們這個問題像是拿數據編繩子,你別思維陷阱在數據兩個字上……”雨哥豁然開朗,帶團隊重新定位了思路,“我們應該站在系統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能陷于一隅。”
明確了努力方向,團隊將突破口轉向復雜的時頻信號處理。“咔咔咔……”實驗室里的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信號的時頻圖如旋律、特征的交織如音符、數據的交錯如樂譜,與實驗室磁盤陣列的轟鳴和旋出了奇妙樂曲。
半個月,每天集智攻關,雨哥全身心投入到數據分析中,吃飯時想、走路時想、夢里也在想。一天吃飯時,隊友無意提到一個家庭收納小妙招啟發了他,他立刻放下筷子就沖到實驗室,接下來就是不眠不休,從不同角度進行仿真驗證,終于攻克了攔在面前的一大難關。
“繩索”漸牢 攻克技術 穩步邁向成功
提出算法只是“編繩子”的第一步,將算法落實到項目中,需要在實戰中檢驗。
恰逢一次試驗任務,總體與各分系統多位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齊聚外場,雨哥與試驗隊骨干虞博士一拍即合,立馬組建了揭榜團隊外場小組。
接近兩周時間,“小小”的調試艙內滿滿登登,大家顧不得起風天飯菜中經常吃出的沙子,也忘記了正午戈壁四五十度的高溫,每天披星戴月,勾勒出揭榜項目大概的輪廓。
每天密集的工作,但團隊對質量的要求絲毫沒有放松。小劉編寫的自動分析軟件,在一千多幀如胡楊般高聳的數據中,如鷹眼一般抓出一幀有問題的數據。“得多復核、多檢查”,虞博士堅持要求大家,“必須不留任何隱患”。
于是繼續修改,繼續完善,繼續調試艙“坐禪”。一個月,算法集成落地,具備了系統集成與聯合調試的狀態。
“繩網”成勢 全面突破 助力性能提升
秋風送爽,試驗場上的草地泛著金黃,雷達設備矗立在場地中央,周圍是密密麻麻的測試儀器,“揭榜掛帥”項目要進行“交稿”前最終的能力檢驗。
第一組數據平穩顯示,第二組也正常,但到了第三組,顯示屏突然閃爍,數據曲線劇烈波動起來……團隊意識到,算法需要的算力是當前設備無法支持的。此時,距離后續試驗僅一個月,項目面臨竹籃打水的危機。
“不到最后不算完”,王主任立即組織全室進行一個算力問題的小型“揭榜掛帥”。“我做過一個輕量化次優算法,似乎與這個問題有本質相似性,給我48小時,我把結果拿出來。”關鍵時刻,參加過類似比賽的小貴挺身而出,助力團隊搶在試驗前完成了整個算法的設備集成與調試。
48小時之后,最后一組數據完美通過,整個團隊都松了一口氣。
終于,在“揭榜掛帥”的現場考試中,項目通過多項技術、算法優化,多管齊下,解決了多年困擾的難題。憑著“編好一根繩子”的初心,23所青年揭榜團隊給攻關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真正的創新從來不是靈光乍現的奇跡,而是汗水與智慧澆筑的階梯。正如陳總所說,技術研究要腳踏實地,要說得清處理機理、經得起邊界測試、擔得起實戰檢驗。不僅是這個項目,未來也會一直如此!”雨哥在答辯現場說。
(文/武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