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第五屆“北疆工匠”發布會暨頒獎典禮舉行,六院紅峽公司孟強獲此殊榮,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他的奮斗事跡詮釋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孟強,中共黨員,特級技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紅峽公司稱量班組組長。從他手中生產的數以萬計的產品在歷次閱兵式上威武亮相。他曾獲全國技術能手、內蒙古自治區“金牌工人”、中國航天基金會獎、航天技能大獎、六院“十大金牌工人”等諸多榮譽。
學無止境勇攀登
1991年7月畢業于內蒙古航天技校的“航二代”孟強,帶著父輩“好好干,憑技術立身”的叮囑進入紅峽公司稱量組,一干就是30年。
稱量工序的特殊性造就了孟強“0.01克都不能差,差0.01克都不行”的工作準則。他說:“在滴加的關鍵時刻,操作者需要屏氣凝神,每加一滴眼睛都要緊盯滴定管,同時還要觀察電子秤的讀數是否變化,精確到0.01克,也就是一滴水的四分之一,這時空氣仿佛都凝固了,好像狙擊手進入狙殺狀態。”
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孟強總結了一套添加小組分的口訣:“一看、二想、三選、四吸、五滴、六查”,即看工藝、想操作、選組分、吸原料、滴定杯、查記錄。
2015年,某產品進入研制階段,但苛刻的工藝條件讓人望而卻步。這時,孟強在消化工藝的基礎上開始胸有成竹地琢磨最有效的稱量方法,自己動手制作10多樣稱量工具。在他的努力下,該產品順利投產,得到了用戶方的高度贊揚。
創新奮進無止境
孟強常說:“愛崗敬業不是單純的加班加點,而是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創新,探求、挖掘出自己的最大潛能,才能不斷進步。”
他通過統計不同環境條件下每種原材料在最小稱量精度下的液滴數,在接近工藝要求時,通過控制液滴數來提高稱量速度,使稱量效率大幅提升,此方法將物料稱量誤差由原來小于等于0.3%控制到0.1%以內。
近幾年,紅峽公司智慧企業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他負責的稱量質量控制系統項目是公司首批重點“啞設備”改造項目,可對原材料稱量過程進行記錄、統計、查詢和分析,并且具備糾錯能力。系統以語音、圖像的形式提示操作人員按照設定的程序執行,并在灌漿、噴涂、配方調試等工序得到廣泛推廣,被譽為智能化改造的樣板工程。
但孟強并不止步于此,仍在反復思考需要采集的工藝參數,不斷完善系統的使用,最終打通了稱量質量控制系統和預混系統的連接,實現了預混機關鍵參數的實時采集、生成及導出功能,確保生產作業數據可追溯。
黨員先鋒勇擔當
“不忘入黨初心,不忘入職初心”。孟強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用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其他成員一起奮進,形成一員帶動一片、一崗輻射一群的聯動效應。
2017年,孟強職工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針對某材料預混周期長、過程繁復的問題,孟強帶領團隊設計的轉運架和加料槽有效減少了吊裝作業次數和現場操作人員,一年可以節約200多個工時,此項成果獲得六院經濟技術創新獎。
為緩解庫存壓力,他建議把閑置的各個批次的某原材料重新組批,為公司節約資金100多萬元。針對預混過程溫度控制一致性差的問題,孟強經過深入分析和不斷試驗,提出持續保溫法,使溫度差由原來的4℃縮小到1℃,提高了產品性能穩定性,為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掃清了障礙。
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孟強經常與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操作經驗,還把各類比賽的新知識、新規范、新方法與人才培養結合起來,更好地提高團隊整體的技能水平。在他的指導下,稱量班組青工梁小鵬、趙瑞娟、王曉峰在2019年“振興杯”全區青年職業技能大賽中被授予“全區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稱量班組被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同時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安康杯”競賽優勝班組。
大家總是問孟強:“什么是工匠精神?”他說:“那是對本職工作不變的熱愛,對精益求精不懈的追求,對責任使命無悔的擔當!”
30年來,始終在路上的孟強,以執著和精益求精的態度詮釋著自己的工匠夢想,也激勵著身邊更多的航天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攜手托舉起偉大的航天夢、強軍夢、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