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是一種能在空中“懸停”的小鳥,它們常常群體行動,互相幫助、共同覓食,“協作”能力很強,而“云雀”協同設計平臺的命名正是由此靈感得來。
2018年,為緊扣數字航天發展的時代脈搏,航天二院二部主動作為,決心打造一款航天領域協同開發平臺,以“協同”提高產品設計效率,利用信息化手段達到數字化資源統籌。團隊負責人周總回憶道:“當時在特殊的辦公網絡中做協同平臺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很多人并不看好。”但他帶領著這支平均年齡僅為28歲的突擊隊,以設計師最關切的“痛點”為抓手,自主研發了集團首個協同開發平臺,為了突出“大力協同”的精神和理念,平臺被命名為“云雀”。
從“增效”到“降本”他們不畏困難
“云雀”發布一開始,使用人數并沒有預想的多,團隊推出“協同幣”兌換的新穎玩法,鼓勵設計師們使用,很快便得到了廣泛認可。設計師曉忠說:“‘云雀’的功能很強大,不僅溝通便捷,還大大提高研發效率,我慢慢從中找到了航天‘協同’的體驗。”
“云雀”從“0”到“1”實現了協同研發效率的提升,但還面臨著必須能支撐航天產品“打得好,打得起”的轉型升級問題。團隊青年小馮提出“在產品迭代過程中,模型完成后如果要更改設計只能從頭開始,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面對這個棘手難題,團隊中的5位青年主動請纓,扎根到業務室的設計工作中,深入了解協同模式和場景,吃透數十種模型語言和環境,建立了院級模型協同典型應用示范,讓不同專業設計師在初始階段就能共同進行模型優化,減少設計反復。同時還引入成本理念,讓模型在參數設計階段就能控制住成本,由此,“云雀”實現了從“增效”到“降本”的升級。
從“協同”到“智能”他們從未止步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爆發,“云雀”團隊敏銳地看到這項技術對提升協同效率的潛力,也深知在互聯網上搭建一個人工智能應用有著成功案例可參考,在辦公網中卻是“摸著石頭過河”,但團隊成員秉持著“越是困難越向前”,充分開展軟硬件可行性評估,重新構建了平臺底層框架,加入AI中臺,構建近百個專業知識庫。
今年10月,團隊在航天領域率先發布“百靈”知識工程大模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為二部員工提供了近萬次問答服務,設計師小張說:“‘百靈’非常好用,以往寫一個技術調研報告,我要花2天時間搜集背景知識,現在‘百靈’2個小時就可以完成80%的報告內容了。”設計師小倩也說:“‘百靈’有問必答,像我的機器人幫手一樣。”由此,“云雀”邁出了從“協同”到“智能”的堅實一步。
“云雀”平臺支撐了航天復雜產品的協同研發,“云雀”團隊更代表了航天人求實、創新、協同、奉獻的精神。近期,在第十八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工技能大賽職工組創新創效競賽決賽上,該項目榮獲金獎。未來,這支隊伍將繼續聚焦強軍首責,探索智能協同研發新技術、新應用,推動數字航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