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師傅1984年進入航天二院699廠,成為一名工藝員,在諧波傳動實驗室工作至今已有四十年。在這四十年里,他參與了多個重點任務減速器產品的科研攻關工作,如嫦娥三號月球車諧波減速器;完成了多個院級、廠級課題,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見證了二院、699廠成長。
只要一遇到齒輪設計的問題,所有人都會說:“去問一下凌師傅,他更有經驗”。凌師傅在諧波傳動實驗室猶如一枚精準的指南針,以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引領同伴成功抵達彼岸。他用四十年的光陰,將滿腔熱情與智慧,傾注在了看似平凡卻又充滿故事的航天事業上。
初探機械,求知若渴
剛入職時廠里有相關經驗技術員少,也沒有高學歷人才,面對任務需求無所適從,沒有人可以請教。怎么辦?自學!每當工作之余,他都會前往院里的圖書館,埋頭于各種專業書籍之中。那時候專業書籍大多是外文翻譯過來的,晦澀難懂,凌師傅不知疲倦地學習減速器原理和參數計算,只要有時間,他都會把一大摞書帶回辦公室,凌師傅就是這樣一邊學一邊干,慢慢積累,將自己錘煉成那個最有經驗的技術員。后來這些專業書籍,成為每個新入職設計師的必讀書。
深耕實踐,創新破局
諧波減速器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一直由國外掌握,而中國航天科工是國內第一家攻克諧波減速器壁壘的大型國有企業。任務初期,凌師傅用“一窮二白”來形容當時的場景,國內幾乎沒有可以交流學習的諧波減速器技術人才。那段時間,諧波傳動實驗室打響了技術攻堅戰,為699廠的諧波減速器專業“開疆辟土”,經過無數次的迭代計算、生產測試,終于成功將諧波減速器研制出來,后來持續的技術創新,使公司生產的諧波減速器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在諧波減速器的技術迭代過程中,凌師傅和同事們一直秉持著“創新是專業技術發展的唯一出路”理念。
每一次重要任務,都是對凌師傅的一次技術更新。如嫦娥三號月球車任務,眾所周知,空間產品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控制產品重量。針對此次任務,凌師傅主動揭榜掛帥,成立技術攻關小組,第一時間開展“頭腦風暴”,經過幾番論證,他們決定打破常規,結合過去豐富的工藝加工經驗,進行一系列設計改進,不斷地優化加工工藝,披星戴月地連續攻關,最終經過正式試驗測試,完全符合設計要求的性能指標,且成功減重200多克。凌師傅的創新精神和技術能力,令同事們深感佩服和贊嘆,并將其作為自己的學習榜樣。他帶領團隊完成了多個院級和廠級課題重要齒輪件的攻關,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這些攻關不僅保證了重要項目產品的質量和性能,還為699廠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
秉承匠心,廣傳技藝
除了在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凌師傅還非常注重技藝的傳承。徒弟們都是入職不久的年輕人,做事難免有些毛躁,他總是耐心地告誡晚輩們在工藝設計中要注意的生產細節,詳細全面,悉心傳授自己的經驗。雖然都是一些小事情,但從中透露出他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態度,和對徒弟們的關心與愛護,他常說:“誰都是從沒經驗干起來的,只要他愿意學,我就愿意好好教”。在他的悉心教導下,一批批年輕的技術人才脫穎而出,成為了公司未來的希望。他將自己多年的經驗與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徒弟們,讓他們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如今,徒弟們已經逐漸成為了可以獨當一面的技術人才,每當提到這些徒弟,凌師傅的眼中總是閃爍著自豪的光芒。
應對挑戰,從容穩健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凌師傅已然成為廠里的技術骨干,遇到技術難題無法解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凌師傅。2022年,有客戶打來電話,請求凌師傅幫他們解決某個產品異常抖動問題,這個客戶是多年的合作伙伴,考慮到問題的緊急性,凌師傅隨即踏上出差的征程。在近2個月里,他用多年的設計經驗查找原因,與時間賽跑,終于順利解決了技術難題,獲得客戶連聲稱贊。現在凌師傅到了退休的年紀,但他那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藝,卻如同陳年的美酒,越久越醇厚,越品越有味。
凌師傅用四十年的堅守與奉獻,書寫了一段屬于齒輪情緣的傳奇。他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動的教科書,激勵著每一位在機械世界里奮斗的人。凌師傅的匠心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將永遠照亮著后來者的前行之路。(文/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