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一天,街上沸騰了,一群群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潮水般涌進來。
遠安人民紛紛為他們騰房讓屋,盡最大努力解決三線職工家屬的住宿問題。
這是一個怎樣的情形,三線066基地建設者和遠安人民之間又擦出什么樣的火花?
一起看看一群拋家舍業(yè)、義無反顧的三線建設者和一群質樸友善的居民之間的故事。
騰房讓屋
我家就住在遠安縣城關東門路的農業(yè)局里,緊鄰著城關鎮(zhèn)西湖三隊的眾多農戶。西湖村雖是農業(yè)人口,但因居住在縣城,家家大門面街、戶戶整齊連排,生活習性和居住條件與城鎮(zhèn)居民并無二致。
突然有一天,街上沸騰了,一群群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潮水般涌進來。
縣里各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各居民及三線建設場地附近的村民,紛紛為三線066基地建設者騰房讓屋。那景象,頗有當年革命老區(qū)人民迎接八路軍的樣子。
大約在1970年春天,住在東門路東頭的西湖三隊的王隊長家開始騰屋,把正廂房里的東西搬空,桌椅、床架擺了一堂屋。王隊長頭纏毛巾,手執(zhí)長桿笤帚,在面街的正廂房里掃“揚塵”(當年遠安對房頂灰塵、蜘蛛網的統(tǒng)稱)。
接著,整個西湖三隊的社員都陸續(xù)開始騰房子、掃“揚塵”。我的小伙伴小剛伢子也很驕傲地跟我說,他和哥哥要跟爺爺住一個屋,騰出一間來給066的人住。
▲當年的職工住房
農業(yè)局大院對面的黃姓人家,女主人是三隊婦女隊長,她將臨街朝南的大房間收拾出來讓066基地的海軍代表一家人居住。
海軍代表來自海南島,夫妻都是海軍,育有兩兒一女。他們夫婦身著軍裝出入西湖三隊,成了當時特別引人注目的事情。在此之前,遠安人從沒有見到過海軍,黃隊長也因自家住著海軍代表而特別驕傲。
海軍家里的小女兒和我年齡相仿,時常被我邀到院子里來玩耍。她小小年紀卻似乎天南海北無所不知,令我這個小縣城長大的孩子崇拜得不行。特別是她跟我說起海南島的椰子來,表情陶醉、神乎其神,直說得我垂涎三尺。
大概是1972年,農業(yè)局住進來建筑工程兵215部隊的團首長和幾名警衛(wèi)員。他們住在局里辦公樓二樓的幾間房屋里。那是農業(yè)局最好的房間,之前是局長和行政股的辦公場所,為支援三線建設,局里就騰出來,讓部隊首長住在這里。
首長們總是行色匆匆,表情也是有些嚴肅的。
剛開始農業(yè)局大院的孩子們對首長既好奇又有些許的畏怯,會倍感新奇地關注甚至尾隨首長,但他們一走近,我們又都“哄”地四散跑開。二樓還有一間大會議室,以前院子里的小孩子們偶爾會溜進去玩耍,自從首長們住進來后,我們就不敢再去了。
后來時間長了,我們慢慢發(fā)現(xiàn)首長們有時也很和藹可親,畏懼心和好奇心也慢慢減退。
有一次,我們幾個孩子又約著一起到會議室去玩,剛開始還知道躡手躡腳的,玩著玩著就忘乎所以了,在木樓板上跑得“咚咚”亂響,很快就有警衛(wèi)員出來喝止我們。軍人的威嚴確實具有震懾力,我們嚇得一溜煙躥下二樓,一會兒就跑得沒了蹤影。
兩年后,位于縣革委會旁邊的215部分團部建好,首長和警衛(wèi)員們就都搬走了。
遠安人本來熱情好客,知道他們拋家舍業(yè)來建設三線,都十分友好。
騰屋子的農戶個個喜氣洋洋,紛紛把家里最好的房子騰出來,打掃干凈。那些家里人口多實在很擠,安排不了066基地職工的人家,只好羨慕地看著這一切。
建設者也很友善,不同的風俗習慣又讓彼此大開眼界。
住在農業(yè)局斜對面陳嘎大媽家的龐姓一家人。他們是東北人,卻并不是066基地職工,是為建設066基地進駐遠安的國家建委六局一公司的建設者。我跟他們家唯一的女兒龐守梅是好朋友。我們不僅住得近,還是同班同學,關系十分親密,常到她家去玩。
我第一次到她家去就驚呆了,他們在陳嘎大媽騰出的大屋子里砌了個巨大的炕,一家男男女女六七口人就都睡在這個炕上。白天,炕上的被子疊得整整齊齊,一層一層碼在炕頭,到了晚上就一大溜兒鋪好被褥,一個個橫睡在炕上。
隆冬時節(jié),守梅家十分暖和。他們不像我們遠安人燒木炭取暖,他們是在屋子中間放一個鐵制煤炭爐子,爐子上有一圈一圈的鐵蓋子封住爐火。一根又粗又長的煙囪從爐子上伸上去,再在房頂拐個彎,一直通向室外。鐵爐和鐵皮煙囪散發(fā)的熱量,使寒冬的室內十分溫暖舒適。這種取暖設備后來就隨處可見了,但在當時我真是覺得十分稀奇。
1976年,066基地已完成基本建設,中建六局一公司全部撤離遠安,龐守梅一家也隨公司遷往天津。
盡管遠安人民盡最大努力解決三線職工家屬的住宿問題,但猛地一下增加三萬多人,還是很有些力不從心的,仍有不少人無處居住。
于是那些單身職工、老婆孩子尚未遷來的同志以及建筑公司職工,參加三線建設的民工團(當時被統(tǒng)稱為“三線戰(zhàn)士”),就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蘆席棚子里了,甚至還有人連蘆席棚都住不上。
當年在建設遠安大橋時,有些六局一公司的建筑工人就住在建設中的橋梁下面,被他們戲稱為住的是“大橋旅社”。還編有順口溜說:“天當房橋當床,沮河流水嘩嘩響,洗漱有保障。”
而蘆席棚子也不比“大橋旅社”好多少。席棚子里四面透風,低矮潮濕,夏天蚊蠅滿屋飛、冬天風雪棚中貫。若遇大雨天氣,那就是外面雨聲嘩啦啦,棚里雨點滴答答。條件實在太艱苦了。
所以一般來說,拖兒帶女的066基地職工,都會盡量協(xié)調借居在當?shù)鼐用窦抑小O鄬Χ裕h城居住人口多,民宅多,安置的三線建設者家屬也多一些。而分散在遠安各鄉(xiāng)村的三線人員食宿就十分困難。
066基地紅峰廠選址在遠安縣花林寺鎮(zhèn)太平山下,1970年一個叫吳曉峰的9歲小男孩和他的妹妹一起跟隨父母來到這里。倆兄妹第一次見這么大的山,新奇不已,但廠里卻為他們一家四口的住地犯了愁。
當?shù)厣酱笕松伲窬佑邢?,盡管家家戶戶全部讓房騰地兒,但來的人太多了,還是接納不下。附近有一家農戶愿意將自己的牛欄屋兒讓出來,但那臭哄哄、黑洞洞的牛欄怎么住人呢。
吳曉峰的父母覺得無論如何牛欄屋兒有墻有瓦,總比讓孩子們住蘆席棚強。
于是,他們在同事和房東的幫助下,先將牛欄屋兒里被牛糞浸透了的臭土深挖幾十公分,全部鏟除,再拉來新土填平夯實,然后用敵敵畏和666粉殺蟲消毒,最后掃去瓦上“揚塵”,刮掉四壁的塵土污跡,再用報紙將其全部糊滿,一個新家就算可以住人了。
后來,吳曉峰成長為紅峰廠的高級技師,是“全國學習型班組”領頭人。他說,現(xiàn)在回想起在遠安的第一個家,還覺得挺溫馨、挺令人懷想的呢。
幾年后,066基地在大深山里蓋起了工廠、學校、宿舍,當年借住在農戶家里的職工都漸漸搬走了,但他們與房東的感情卻愈加深厚。不少人像親戚之間一樣,相互掛念,一直走動。(文/鄧春陽)